close
今天再介紹小韓老師教學時候的幾句妙語,

一般來說,初學武術者,都會很想學發勁,但勁豈是那麼容易學會發?

要知道勁乃力之整合,

要想發勁,必須先徹底懂力,上篇提到出拳乃肌肉延展性,須懂放鬆屈肌,

方能達到衝拳最大效益,出拳如射箭,要發必先蓄,但出拳切勿亂縮手,

因此我們必須有一個認知就是,這邊所說的"蓄",絕非將拳縮回,

一般人在打拳,都想把力打出,因此常會犯個毛病就是拳會先縮再打,

在縮手ㄉ那一剎那,已浪費了零點多秒的蓄力時間,若遇到高手懂沾黏,

懂迎頭,懂角度,懂抓時間差的,這一縮往往會是致命傷,

因此"出拳切勿亂縮手,縮手務必身先走"

既然拳不能縮,那如何畜?關鍵在下盤,"其根在腳,發於脊,形於手",

雙腳膝蓋隨時保持彈性不鎖死,韓門必練的基本功"高矮速動"與"行步",

正是"韓門武藝"當中的關鍵,

韓門"八大勢"除了練形外,最重要的就是結構,以前常聽到老一輩的會講:

站樁必須"不動如山",從中可得"大地之力",拳兒漫畫中也有講到類似的話語,

只是都沒講明如何可做到"得大地之力",鄭子太極有一句話我很喜歡,

"吞天之氣,接地之力",從作用力與反作用力來聯想,力不可能憑空而來,

要得大地之力,必先施力於它,因此鄭曼青大師認為,"太極無它,唯接力爾"

長拳"柔身法"以活"三關九節"為主,"八大勢"以結構之建構為主,

結構接的住,則可節節貫串,長拳如水,發威時,可如驚濤駭浪之勢,

這也是馬步在各派武術中之所以這麼重要的原因,

而中國武術與西洋武術最大的差異便在這"根的文化",

一位偉大的武術家李小龍先生曾提到"腰馬合一",

這也正是中國武術的精華處,

小韓老師常跟學生說,中國造字是非常有趣的,

站樁必須"不動如山",出拳必須"腰馬合一",

"出"這個字,正好是"兩個山"組成,

也就是當想出力,必得由"山"接地而"出",

因此,小韓老師在教學時將此法稱之為........出山



再論結構線,結構線這名詞或許很多人會感到陌生,

因為小韓老師常會發明一些新名詞來輔助教學,

當結構線延伸至手三關時,再配上"三尖照"的觀念,

便是防守中線的概念,因此,小韓老師常跟學員說:

要想不容易被對方打到,就要學會當個慈祥的媽媽,

因為....慈母守"中線"

母親節快到了,祝天下媽媽母親節快樂喔~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韓門武集功夫學苑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4)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