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代武當丹派劍術大師-李景林將軍(1885-1931)
近代中國國術的宣導者、推動者 李景林(轉載文章)
末代劍術大師 李景林宗師簡介
李景林,字芳宸(1885-1931),河北恩察人。自幼習二郎門及燕青門等武術。
光緒36年,14歲清代少年軍校性質的“育字軍“(少年學生兵)中被管帶宋唯一寵愛收為徒弟,單傳秘授武當劍術。八國聯軍入侵,育字軍解散,李景林時年16歲,少年壯志閒不住,在進保定軍校前他到家鄉近鄰的永年帶藝投師,拜在楊健候門下為外姓弟子,時間雖短,卻學得精髓,並與比他大兩歲的世兄楊澄浦結下深厚的情誼。
1922年,李景林 已是奉軍師長,率部住北鎮整訓,正巧是宋唯一的家鄉,師徒喜重逢。宋唯一很高興,特將所著《武當劍譜》及《劍形八卦掌譜》贈李景林。宋唯一是武當丹派第9代劍俠,在瀋陽、北真及後來在天津,在這三地三個時期三次對自己僅有的這個徒弟傳授,是第10代李景林的劍法劍術水準達到一生中的最高頂峰。李景林是奉軍高級將領,曾任河北省長、兵團司令及第一方面軍司令等職。
1926年6月,因政見原因,辭去一切軍政要職,向全國通電宣佈下野,從此專心提倡推廣武術。此後,李景林在奉軍歷任旅長、師長、軍長、方面軍司令、河北省長等職,直到1926年4月通電下野。他是奉軍的高級軍事將領,一生酷愛武術,一貫學用結合。他在任陸軍第一師長駐北鎮時,第二次向宋唯一老師學習三傳九轉還原神法,使他的武術達到上乘境界。
李景林下野後,立即南下上海,一心提倡推廣國術,號召全民國術化。1927年下半年蔣介石派邵力子到上海梵皇宮飯店,邀請他去南京組建中央國術館並任館長,他因剛棄政而從武術,期望自由發揮而不願去南京,故而推舉張之江。
1929年11月,李景林主持全國打擂比賽(浙江國術遊藝大會,籌備期的執行部主任,比賽期間的評判委員長)及全國武林大師任評監委 ,邀全國武林高手參加 。他自己表演的“名貴絕技“及一掌擊飛挑戰者的高超功夫,使參賽的武林高手及六萬觀眾均為之震撼。從到達上海至打擂後,遞帖向李景林拜師者不下八百人。
此後李景林再次婉拒了蔣介石的邀請,不受“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委員、直魯宣撫使、中央國術館副館長“等職的委任,移師上海從事二次國術大賽的工作。同年12月中旬,率徒乘上海鐵路局為他特發的專列北上山東濟南,年底創建了山東國術館並首任館長。
武術界素有“文有太極安天下,武有八極鎮乾坤”之言,又有“劍為短兵之帥,槍為長兵之王”之說。山東國術館建館早期,竟絕無僅有的具有一對這樣的武林宗師:“神劍李”李景林和“神槍李”李書文。李景林身懷當時冠絕天下的武當劍術和楊式李架太極拳。李書文則身懷當時獨步武林的六和大槍和出手見紅的八極拳。二人一文一武、一柔一剛、一長一短、一疾一脆。二李聯手堪稱珠聯璧合,天衣無縫,此時也是山東國術館的黃金時代。
從1926年下半年到1931年底, 李景林在滬、杭等地記載濟南創辦“山東國術館”是以“武當對劍”的形式與方法,將一直是秘傳的武當劍向社會公開,先後有五百多位二岔子徒弟拜李景林為師學劍,叱詫風雲武術節,有“神劍李”、“劍俠李”、“飛劍李”“劍仙李”等美譽。一生貫徹“武術在實戰中學和在實戰重用。武術能強身強國搶種強族。提倡全民國術化”“李景林武術思想體系”。是:“練劍之要,身如游龍,切忌停呆,習之日久,身於劍合,劍與神合,於無劍處,處處皆劍,能之此義,則近道矣。”(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