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尋訪中外功夫江湖:流派不重要實用是根本(轉貼)

  和中國功夫注重表演性不同,國際功夫更重視在實戰中的實用性。這一特點使
國外的功夫可以主動吸取他人乃至對手的長處,從而進行創新和改進。正因為這樣,
盡管國際功夫界“流派”之間的界限越來越模糊,但搏擊水平越來越高卻是不爭的
事實。

  國際功夫高手

“格斗沙皇”獨領風騷

  一直在國內推廣一种國際流行的“綜合搏擊術”的趙易平先生認為,与國際先
進的搏擊術——綜合搏擊術相比,不要說傳統武術,甚至連散打都有些落后了。
“‘綜合搏擊術’的比賽允許用反關節,允許用肘擊,也允許選手戴分指拳套進行
抓、拿等技法,极大地接近現實中的實戰,”趙易平說,“但是外國選手嫻熟的各
項搏擊技能和良好素質,國內几乎沒有選手能与之抗衡。”

  國際功夫江湖第一次“風暴”是上世紀80年代由泰拳掀起的,泰拳在与包括中
國功夫在內的國際武術較量中鮮有敗績。

  第二次“風暴”是上世紀90年代由巴西的格雷西家族掀起的。据趙易平介紹:
巴西柔術(即格雷西柔術)起初是一种扭斗的武術,它的技術和策略主要基于對地面
打斗的深入研究。柔術練習者,擅長將對手拖向地面,然后在地面上獲得控制的姿
勢。一旦形成控制姿勢,柔術練習者可以使用關節技、絞技或擊打技術等多种攻擊
手段,將對手制服。

  第三次“風暴”則是上世紀末本世紀初由日本的民族英雄櫻庭和志、巴西的諾
蓋利拉兄弟、馬卡多家族7兄弟、俄羅斯的“格斗沙皇”菲朵等人共同掀起的。

  櫻庭和志在柔術上有很高造詣,在站立技術上又有一手泰拳鞭腿絕招,因此經
常戰胜格雷西三兄弟,被日本人視為民族英雄。但此后巴西的諾蓋利拉兄弟以及馬
卡多家族7兄弟組成的“巴西頂尖軍團”技術在格雷西柔術基礎上又有所創新,尤其
是站立擊打技術提高很多,又數次戰胜了櫻庭和志等一系列高手,稱霸國際武林。
直到俄羅斯的“格斗沙皇”菲朵出手,以上這些高手都不在話下,國際武林才真正
出現了第一殺手“火云邪神”。

  國際功夫特點

  既要全面更重革新

  《武魂》雜志雜志副主編常學剛認為,國外功夫之所以進步快,主要在于不保
守,互相學習,同時敢于比試,不怕輸。

  趙易平認為,“格雷西、櫻庭和志都輸過,但他們總是經過研究、總結,最終
又贏了。可在中國,武術家們都輸不起。另外,國外選手地面技、站立擊打技術非
常全面,這一點中國選手往往不具備。”

  先看國外選手的全面—一家武術网站刊登了介紹“格斗沙皇”菲朵的文章:
“菲朵1976年9月28日出生于俄羅斯,身高1米82、体重103公斤。綜合格斗界有一种
傳統,打擊技術优秀的選手,寢技總是有缺憾;寢技优秀的選手,打擊技又差強人
意,但這個規律完全被菲朵顛覆了。在去年日本終极格斗的重量級王者決胜戰上,
他面對公認的‘世界柔術第一人’米諾(音譯)。賽前二人的戰績均為“零”敗,几
乎所有的人都傾向于處于巔峰狀態的米諾,但菲朵開場僅僅几十秒就讓全場觀眾大
吃一惊。整場比賽,菲朵沒有給對手任何机會,一直把米諾壓在下位,用他大水泥
塊一般的拳頭狠狠地一次又一次砸在米諾臉上,米諾多次部署拿手的三角絞都被菲
朵輕易洞悉,米諾最后不得不接受失利的現實,他輸得心服口服。無論是打擊技術
還是地面纏斗技術,菲朵都不愧是綜合格斗的頂尖代表。

  在最近的比賽中,菲朵似乎刻意收起最讓對手聞風喪膽的“打擊技”,以嫻熟
的地面技術制服了一位又一位來敵,好像在向綜合格斗界宣布:俄國人不僅僅有打
擊技術,地面技術也能稱霸!這位曾接受桑搏訓練的俄羅斯格斗家的地面技術,足
以讓世界上任何一位柔術家汗顏。菲朵似乎是一座不曾融化的雪山,霸道的打擊技、
夢幻般的地面技術,似乎把綜合格斗擂台帶回了沙俄時代最黑暗的統治歲月。

  再看國外選手的創新精神——安迪柔術网在介紹格雷西柔術時講道:“格雷西
柔術是由格雷西們共同發展的,其武術体系沒有正規的限制。家族成員擁有很大的
自由空間對它進行修改,他們不必向導師或祖師爺請教。

  如果一种技術在真打實斗中不實用,它就會被修改,甚至放棄。實用性為檢驗
格雷西柔術的唯一標准,而非傳統。所有的技術都要通過實戰進行檢驗,而不用理
論和推測來指導技術的使用。實用性是最重要的,沒有任何道德、社會和意識形態
來影響他們對柔術的研究探索。格雷西們堅信:實戰中的實用性是檢驗一种武術好
坏的唯一標准。

  國際功夫較量

  無限制格斗風行歐美

  由于規則變得更加正規,無限制大賽被更多的人所接受。很快,無限制終級格
斗在美國51個州全被通過,美國的無限制終級格斗大賽受到歐美、日本等地的歡迎,
各路高手紛紛登陸美國一顯身手。由于地面技術好的選手胜机更大,選手們紛紛學
習格雷西柔術,以提高胜机,這將格雷西流派以最快速度傳向了全世界,同時也將
無限制的概念傳向了世界。不久,在日本也開辦了無限制終級格斗大賽。巴西,荷
蘭、俄羅斯等國也同時建立了類似的比賽。中國也開始有武友注意到了這种無限制
大賽。無限制格斗雖看上去殘忍血腥,但是它組織嚴密,對選手的保護也很好。比
賽的裁判本身就需要有很強的武術素質。而且政府及世界各体育組織對其每年的審
查也保證了無限制終級格斗的良好成長。

  “經過十年的發展,無限制格斗已經成為全世界最強、最權威的大賽,也是一
個武者畢生所追求的榮譽。這十年來,無限制終級格斗給國際武術界培養了太多的
人才。尤其是在日本,由于歐美明星們大批的登陸,日本無限制終級格斗大賽在規
模和精彩程度上都已經超過了美國的無限制終級格斗大賽。而日本本土的武術水平
也大大提高,出現了櫻庭和志等一批日本武術英雄。”趙易平說,“在無限制格斗
的帶動下,很多其他傳統流派也拼命去挖掘自己早已遺忘的許多技術。空手、跆拳
等武術也重新拾起了自己丟下的地面技術。俄羅斯的桑搏、泰國的博蘭等等也重新
在無限制格斗大賽中找回了自己失去的財富。可以說,李小龍所主張的無限制以及
后來的格雷西柔術是世界武術的革命。”

  ●國際功夫掃描

  跆拳道

  跆拳道技術方法中占主導地位的是腿法,腿法技術在整体運用中約占四分之三。
其次是手法,手臂的靈活性很好,可以自如地控制完成防守和進攻動作,同時也可
以變化為拳、掌、肘、肩的多种用法,進行實戰。

  在競賽規則以外的跆拳道實戰中,人体的一些主要關節部位亦可以用來作進攻
的武器,或防守的盾牌,如人体的手、肘、膝、腳等關節部位。

  不論是在比賽時還是在實戰中,跆拳道的進攻方法都是十分簡捷而實效的。對
抗時雙方都是直接接触,以剛制剛,用簡練硬朗的方法直接擊打對方,或拳或腿,
速度快,變化多。防守的動作也是以直接的格擋為主,隨即是連續的反擊動作。防
守時很少使用躲閃防守法,追求剛來剛往,硬拼硬打,盡可能保持或縮短雙方間的
距离,以增加擊打的有效性,在近距离拼斗中爭取比賽或實戰的胜利。

  跆拳道理論認為,經過專門訓練,人的關節部位能產生不可思議的威力,特別
是拳、肘、膝和腳四個部位,尤以腳和手為甚。長期專門練習跆拳道,可以使人達
到內外合一的程度,即內功和外力達到統一的巔峰。

  由于無法确定人体關節部位武器化的威力和潛力到底有多大,只有通過對木板、
磚瓦等物体的擊打來測量驗定練習者的功力水平。功力測驗是跆拳道訓練水平、晉
級考試、表演和比賽的一個重要內容,以此顯示出跆拳道獨特的功法和特點。

  泰拳

  泰國拳的腳法聞名拳壇。泰拳對于腿上功夫的鍛煉,要求异常嚴格。人們常常
惊奇于泰國拳師之腿堅硬如鐵、柔軟如鞭,實際上此等武功乃艱苦磨煉而成,并無
任何秘密可言。

  泰拳用腿法重點為“掃踢”、“蹬踢”与“側踹踢”三种腿法,是拳師在實戰
中千錘百煉所得之精華,基本腿招運用最廣。泰拳腿法的訓練,主要是通過踢空腿、
踢樹干(沙包)、活靶、對招四种練習方法,不斷提高身体素質与技術水平所造成的。

  踢空腿——意義深重,是練腿的必修課程,可培養靈活性及平衡,有助于練腿
的收放。練習時需假設敵人在周身附近伺机攻擊,而自身則以多种腿法去對付。

  踢樹干(或沙包)——是最重要的一項練習,借以伸展腿踢抵抗反撞力的能耐,
加強腿踢威力、速度及腿脛硬度。

  活靶——是近代的先進練習法,獲益甚大。拳師經此項訓練,習慣追擊活動目
標,不但腿招組織配合嚴密,特別是對腿踢的連貫性和准确性幫助很大。

  對招——可培養拳師的技巧、用招法度、智能等,是极為重要的一項練習。

  此外,拳師還經常借助負重深蹲、長跑及跳繩運動增強腿部彈力,加深腿擊動
力。

  泰拳腿法的主動攻擊,往往借助手上動作的虛晃引誘,而且第一腿要真假結合,
有輕有重,連貫。第二腿的攻擊部位,打擊高度要有變化。

  李小龍引發國際功夫革命

  趙易平告訴記者,其實中國人對國際功夫的發展也起到重大作用,尤其是李小
龍——早在李小龍的電影之前,美國一直是各种武術流派的大熔爐。自從李小龍提
出了功夫無流派的無限制格斗理論,一個問題也隨之產生了。那就是,各种流派的
招數,在离開自己道場的真實打斗中還能發揮原來的威力嗎?上世紀九十年代初期,
有人嘗試著回答這個問題,具体的做法就是設法把那個象征著勇者無限光榮的古希
腊角斗大賽再次喚回到現代社會,名為無限制終級格斗。

  功夫技術革命——

  格斗開始重視地面技術

  1993年,由美國大聯盟傳奇人物吉姆布朗和前動作明星兼世界搏擊高手“猛龍”
威爾森聯合主辦的第一屆無限制終級格斗大賽拉開大幕。比賽邀請了來自全世界的
好漢參賽。各种流派,從中國武術、空手道、跆拳到拳擊柔道,還有相扑合气道等
紛紛登場,一展身手。比賽更是赤手空拳,除了插眼、抓咬被禁止外,選手們可以
八仙過海,各顯神通。

  比賽的結果是令人吃惊的。各种曾經威風八面的武術家們在一個相貌平平的巴
西小子霍易斯格雷西面前紛紛落馬。此人沒有出眾的体格与過人的踢打技術,卻擊
敗了眾多比自己重40多磅的巨人。他的比賽出現了同樣的結果——把對手放倒在地
面上。事實上,巴西人所擅長的格雷西柔術就是把對手放倒,然后再將其制服。實
踐證明,無論是拳擊還是空手道,一旦被抱著放倒,就像被鱷魚拖進水里的斑馬一
樣無所适從。

  格雷西柔術的特點就是各种令人叫絕的地面鎖關節技。對手常在不停掙扎中手
腳或頭部被“鎖”住,不知不覺地反胜為敗。其技術之絕,如果不看重播根本無法
想像。由于早期比賽中大部分選手不适應地面戰,所以格雷西家族大顯神威,多次
將比自己高大的對手擊敗,格雷西柔術也被稱為“功夫殺手”。

  霍易斯格雷西的輝煌讓人們認識到摔跤在真實格斗的重要性,于是無限制終級
格斗掀起了擒拿熱。
 
 功夫規則革命——

  綜合格斗大賽出現

  霍易斯格雷西這种摔跤手稱霸的現象讓一些自由搏擊選手很不服气,他們紛紛
加強了自己站立技中的打擊性。前世界泰拳重量級高手史密斯憑其過人的擊打能力
加上良好的体能,終于擊敗許多摔跤手,奪得了重量級王者的榮譽。從此,無限制
終級格斗不再是某一种流派的天下,而是需要對站立派和倒地派都要精通,這就是
所謂的綜合格斗,簡稱MMA。

  這种新型比賽是在一個八角形的鐵籠里進行,比賽沒有時間限制,沒有中途休
息。而且比賽的体重級別也很大,中量級選手就是90到100公斤,重量級則是110公
斤以上。早期的這种比賽相當殘忍血腥,選手們都是以力量互搏,一點空手道、跆
拳道的技法都看不到。雙方倒地以后則扭在一起,試圖以關節擒拿,卡喉或繼續擊
打來打敗對手。由于比賽太殘酷、太耗体力,而且雙方都對倒地技術非常看重,比
賽常常出現兩人在地上一躺就是半個小時的現象。無限制終級格斗的精彩程度被大
大降低。為此,組織者不得不修改比賽規則以增加觀賞性。比賽變成了3局,除第一
局為10分鐘外,后兩局都是5分鐘。每局都有休息,而且擊打襠部不再允許;裁判更
要在雙方倒地后都處于被動防守時將其分開再打以避免拖延時間。 本版撰文 晨報
記者 馬多思

  尋訪功夫江湖國內篇

  名山古剎不見武林高手

  新聞背景

  日前有南京媒体報道:3名江蘇無錫小學六年級學生,被周星馳電影《功夫》中
的武打片段吸引,竟留下一封信后离家出走,稱要到河南少林寺學武。

  當年電影《少林寺》上映后,許多迷戀武術的孩子也曾离家出走投奔少林寺。
其實對于許多當年痴迷《少林寺》而如今已過中年、過著平靜生活的人們來說,今
年年初這又一輪功夫熱潮倒是重新触動了長時期縈繞在他們心頭的疑問——武俠小
說中神奇的功夫大師和那讓人熱血沸騰的功夫江湖真的存在嗎?記者為此進行了一
番探訪,了解到現代“江湖”的另一番真實面貌。

  功夫江湖高手

  武學圣地不見高人

  很多著名門派的掌門人少有實戰能力

  經過若干年的武俠文化熏陶,功夫高人多隱居在名山古剎已經成了人們頭腦中
自然而然的想法。可就在不久前,京城某著名雜志社派數名記者分赴各名山大川、
武學圣地,拜訪了陳家溝太极拳學校總教練、少林寺的第30代方丈、武當等內家拳
門派的掌門人,但結局令他們有些失落——据該雜志介紹:“在少林寺,在武當山,
在陳家溝,在青城山,我們見不到金庸筆下深入人心的顛僧、狂道、隱俠和劍仙,
滿眼所見的是比自己更尋常、無奇的人物武俠、功夫和江湖,這是虛虛實實世代相
傳的神話,卻永遠有人愿意相信它。”

  那么是不是這些記者探訪的還不夠全面呢?記者采訪了曾任《武魂》雜志主編
的魏_(藍石)先生,他從1989年到1993年期間曾走遍名山古剎尋找傳說中的高人,
“我走訪了山西、廣東、江西、湖北、甘肅、河南、山東、四川武當、青城、嶗山
都去過了,甚至還到日本拜會了少林拳法聯盟,但結果令人失望。”魏_說:“我拜
訪到的很多武術家都是一些著名門派的掌門人,論名气、理論在民間可謂一流,但
多為‘說故事’——講述自己或者祖師爺如何如何厲害,哪年曾經打敗過某人。他
們多是手捧祖宗拳譜講道,少有常人想像中的實戰能力。”

  武術需要不斷交流

  在深山老林里閉門造車不可能出功夫高人

  對于這一現象,著名大成拳家王選杰先生曾說,中國武術是在千百年來冷兵器
戰爭中,身經百戰的幸存者總結出的戰場生存之道,并不產生在廟宇和寺觀中。隨
著冷兵器時代的結束,人們的生死肉搏經驗越來越少,功夫大家也极難產生。經常
組織搏擊比賽并開辦功夫网站的武術愛好者趙易平先生也認為,武術与科技、与經
濟一樣,都需要与外界不斷交流,互通有無互相學習才能進步。在深山老林里閉門
造車是不可能出功夫高人的。

  采訪中,《武魂》雜志副主編常學剛向記者提到另一個深入人心的錯誤看法:
“在武俠文化中有這樣一种錯誤觀念,就是越是古老的理論越有价值,越是歲數大
的武術家功力越深,其實這是不對的。”常學剛說:“武術也在不斷發展,現代人
在科技、營養、天生身体素質方面遠遠超過古人,為什么在武術理論和實戰方面就
一定低于古人呢?這是說不通的。只要中國武術加強科學研究,打破保守,多与國
外交流,還是會有突破的。”

  常學剛等人曾找到民國時期一些著名武術家的比武紀錄片膠片,當時的媒体把
比武過程描繪得惊天地、泣鬼神。但放映出來卻讓人大失所望。“當時那些武林高
手的速度、力量、技術諸多方面根本無法与現代散打運動員相比,現代人真回到那
年代照樣‘切’這些所謂的功夫名家。”

  功夫江湖問題

  江湖充斥“索天響”

  吹牛、固步自封、死要面子是現在功夫江湖的丑惡現象

  馮驥才膾炙人口的小說《神鞭》中有個“索天響”,是津門武林的祖師爺。据
說索天響在武林中穩坐頭把交椅,可實際上是個地道的光說不練的假把式。有圈內
人告訴記者,馮驥才先生小說中的“索天響”太形象了,如今國內武術界不少門派
掌門都是像“索天響”一樣有著靠嘴把對手“說死”的絕頂功夫。

  《武魂》雜志副主編常學剛對記者總結了功夫江湖中的三大丑惡現象:第一,
吹牛。例如吹噓某武術家天生神力,能單手握住几百斤重的鐵刀繞場一周,或者用
肩膀扛住從天花板上掉落的成吨重的机器。還有的吹噓自己功力如何深厚,贏過多
少人,一輩子沒輸過等等;第二,貶低對手,固步自封。認為天下只有自己門派武
功最厲害,不屑跟其他門派學習;第三,怕輸,死要面子,不敢通過實戰提高技藝。

  “《武魂》雜志曾多次組織一些門派之間的比試,但几乎所有門派見面光斗嘴
或自行表演,從來不敢真正交手。”常學剛說,“其實很多武術家一輩子沒輸過是
因為他們一輩子沒有几次真正的實戰,或者根本沒有与強手過招,只是在當地小圈
子里稱王稱霸,這些人還有個最顯著的特征——只會打自己徒弟,拿自己徒弟練手
時贏得都漂亮著呢,就是不敢和外人交手比試。”

  記者在查詢資料時發現一個現象,可以從旁佐證常學剛的觀點:現代武林中多
年來發生了諸多論戰,比如“達摩祖師”是否創立少林拳、海燈法師是不是騙子、
南少林到底在莆田還是在泉州、王薌齋与謝鐵夫比武誰輸誰贏等等,然而這些論戰
沒有一個主題与實戰技擊有關。

  功夫江湖較量

  現代散打稱霸天下

  隨著一系列比賽的胜利,散打運動員開始輕視傳統武術

  中國散打開始于上世紀80年代,由于其吸收了國外很多拳法与腿法,因此被傳
統武術界人士所不齒,認為這個新東西不倫不類。張源俠專著《中國內家武藝的不
傳之秘》中記載了不少傳統武術人士的觀點:“純粹的傳統武術派認為老祖宗傳下
來的東西奧妙無窮,目前散打的打法只是大雜燴而已,說是拳打腳踢摔樣樣在行,
實際上里面的中國味沒有了。”

  但是這种對散打的蔑視態度,卻讓傳統武術家們在隨后的一些非正式比賽中吃
了虧。很多在當地享有盛譽的武術家在与國家散打隊隊員交手后當場被打得暈頭轉
向,賽后散打隊員透露“我都不忍心再打他了。”而武術家們則感嘆“從沒見到過
這么快、這么重的拳,專業運動員就是專業啊”隨著一系列比賽的胜利,散打運動
員也開始輕視傳統武術。

  傳統武術為何与散打較量時很難取胜?傳統武術界也有自己的理由——散打王
是一項体育賽事,這就要求它必須有一定的安全性,有嚴密的体育規則。所以從技
術上來講,就要舍棄某些技法。而傳統武術往往是一种生死肉搏術,几乎無規則可
言,只要制服對手,什么陰招都可以使。但是散打規則中明确規定不得使用這些
“狠招”。

  許多民間武術都講求手法的變化、指掌上的功夫,但一上擂台,拳套一戴,手
就等于沒了。什么拿啊,抓啊,統統玩儿完,一招也用不上,只能是掄起拳來開打。

  民間武術家們并非職業運動員,而且根据一擊制敵的理念,他們也不可能把体
能放在首要地位去進行練習。而散打選手選材精良,還有專業教練和營養師,再加
上丰富的實戰經驗,在很多方面占据优勢。

  ●中國功夫掃描

  真真假假

  中國功夫

  一位熱愛功夫的外國友人認為,因為和武俠文化相伴而生,“中國功夫”的內
涵變得虛虛實實,甚至有時候与泰拳、俄羅斯桑搏、巴西柔術等洋功夫相比,指的
已經不是同一种事物。中國功夫的含義花樣繁多,大概包含了四大領域。

  -領域一:

  武俠小說中的功夫

  例如周星馳所導演的《功夫》中的如來神掌和蛤蟆功 。《如來神掌》是邵氏公
司1964年出品的經典武俠系列,后來曾被數次翻拍電影、電視劇,還被漫畫家黃玉
朗改編成漫畫,可以說是影響了一代香港人。

  武俠小說中的功夫往往被真實的武林界人士所不齒,認為這些与現實差距太大。

  -領域二:

  傳統武術

  例如周星馳所導演的《功夫》中的太极拳、洪家鐵線拳、五郎八卦棍、十二路
譚腿。鐵線拳技擊手法較簡,為洪家拳中的上乘套路,也有人說此套路為洪家拳的
內功拳術,或為少林秘傳的易筋經。

  十二路譚腿:中國武術里一直有“南拳北腿”之稱,這里的南拳指的就是洪拳,
而“北腿”自然就是譚腿了。譚腿也被看成是武術基礎訓練項目之一。有歌云:
“手是兩扇門,全憑腿打人,譚腿四只手,人鬼見了都發愁。”

  傳統武術的問題是實戰技擊出現退化,某些拳術理論上過于玄妙。

  -領域三:

  套路表演型武術

  在上世紀80年代達到頂峰,國際功夫明星、多次獲得全國冠軍的李連杰是表演
型武術的代表人物。由于套路表演型武術經常請舞蹈界人士指導,再加上往往有音
樂伴奏,因此极具觀賞性,但技擊上毫無可取之處。据說李連杰离開大陸去香港影
視界闖蕩時,曾專門到拳擊隊學習了兩個月拳擊,惡補技擊上的差距。

  -領域四:

  中國散打

  中國散打開始于上世紀80年代,据說部分目的是堵住外國人說“中國功夫是花
拳繡腿”的嘴。最初技法簡單,常被武林人士諷刺為“拳擊加腿”。由于抗打能力
不強,運動員還必須帶著頭盔、護胸等護具。現在中國散打水平提高很快,并吸收
了泰拳、跆拳道、拳擊、柔道中的很多技術。由于散打運動員選材嚴格,近年在抗
擊打能力上的突破性進步,中國散打已可以和泰拳等國際著名功夫抗衡。

  ●中國功夫精華

  技擊中求養生

  《武魂》編輯馮黎先生認為,在養生方面中國功夫有很多可取之處。
  外國選手往往不到30歲,競技狀態就從巔峰狀態開始下滑。例如很凶猛的泰拳
——泰國人練拳不要命,對沙包、對樹練習,拳、肘、膝、脛骨、腳練就极強的硬
度和打擊力。不科學的訓練雖然可能創造一個“神話”,可是早殘、早衰竟成了運
動員的不幸命運,如果從根本上錯誤了,就算是有一些成果也不值得提倡。近些年
訓練條件和方法雖有所改善,但和武道的要求還有一個很遠的距离。

  反觀中國功夫,很多著名拳种技擊中就帶著養生,例如太极拳、意拳(大成拳),
武術泰斗王薌齋一直主張“從養生中求技擊,從技擊中求養生”。還有武術家說
“不習武的人都是不要性命的呆子”,這种說法雖然有歷史的局限性,可也能感受
到那种博愛的憫恤情怀,他想說的是養生的技術人人都應該學,時到今天,科學的
手段已很發達,借助藥物、器械、儀器一樣可以使人健康。但依賴于外在的援助,
總不如發自于內在的調節更符合人自然的要求。早在兩千多年以前,《黃帝內經素
問篇》就已有養生功法的綱領性講述:“提挈天地、把握陰陽、呼吸精气、獨立守
神、肌肉如一”,這就是靜功、樁功的根本要求,也是一种具有養、練、醫于一体
的高級運動形式,這种無創傷性的拳學療法,可以很快達到強身健体的目的,并能
最大限度地開發人体潛能。

  能訓練“大無畏”

  另外,“大無畏”的精神訓練也是中國功夫的精華。

  意拳(大成拳)很注重精神的訓練,王薌齋認為,武者如果首先在精神上輸給了
對方,那他就不能自如地發揮技術,難逃徹底的失敗。如果練就了大無畏精神,則
可以激發人的一种原始本能,也叫獸性力量,极大地增強自身實力。因此,王薌齋
主張搏擊者必須“抱定与對手同死的決心”、“心毒稱上策,手狠方贏人”、“打
不著不打,打不殘不打,打不死不打”。

  王選杰先生也主張無四象——“無人象、無我象、無眾生象、無壽者象”,意
思是拋棄一切私欲雜念,連性命也不在思考范圍內,為最終戰胜對手、甚至不求戰
胜對手只求給對手极大打擊,不惜犧牲生命。

  据資料記載,當時的一些外國功夫高手在与王薌齋等意拳_大成拳_名家交手后
_感覺不是在和“人”較量,而是和紅眼發狂的野獸較量,尚未交手就被武術家凶狠
犀利的目光所震懾,交手后外國功夫高手更是一触即潰。

  大成拳家霍金來先生感嘆:現在的武術家极少有能練到‘薌老’當年的‘大無
畏’境界,現在更多的人只考慮名、利,如此心事重重与對手比武焉能不敗?本版
撰文 晨報記者 馬多思

文章出處:http://www.wretch.cc/blog/tob2&article_id=3351596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韓門武集功夫學苑 的頭像
    韓門武集功夫學苑

    【韓門武集-表演藝術團】

    韓門武集功夫學苑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