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這是電影"殺破狼"中,甄子丹與洪金寶的對打經典畫面,由於是電影,

因此在動作設計上的連貫性是必須的,才會好看,但實際上的武術對打,

則不是這麼一回事,傳統武術在諸多祖師神話中都有所謂的"一擊斃殺",

因此在訓練上,也常常徃這方面訓練,例如餵招者做某一特定動作,然後

練習者根據該動作而做反應,熟能生巧後,便相信真能應用,而甚少有進

一步對抗性地練習,這種訓練雖說是招式從練到用之間的重要階段,

但切勿因此就認為自己已經會用了,因為現實中,人是活的,對方不會那

麼乖地讓你做任何你想做的動作,除非程度相差很大,例如大人打小孩,

(還可以使出剪刀腳都沒問題),因此要打的漂亮,那就要看如何讓對方

落入自己常練習的模式中,以下為經典的組合動作練習:



當然,時代變遷資訊發達,武術也愈來愈進化,傳統武術絕對不可再相信神話,

前人一輩子可能只待過一兩個村莊,就自稱"打遍天下無敵手",如今已是

地球村時代,我認為傳統武術也該必須具備有國際觀,切勿閉門造車,

當各國武術都在相互補強以求綜合格鬥之餘,傳統武術實不該繼續存有門戶之見,

活在祖師的神話中,畢竟,前人一擊斃殺之功力我們是沒有的.且..."一擊斃殺"

這詞也可能不如傳說中那麼神,中華民族喜好誇飾,總是說自己老師多利害.....

一代傳一代,不免愈傳愈神,因此我還是深信那句話:莫說前人好,自己練到才是寶.

還記得民國初年的吳陳之戰嗎?看了影片後對於傳統武術會有不同思維....





1953年八月間,香港鑑泉太極拳社的「掌門人」吳公儀,在某報上發表一篇關於國術的文章,文末有「歡迎任何一派拳術家和他『研究』,不論何時何地」之語。此文未見,但想來其中必含有相當自負的意味,因此,激起了澳門白鶴派年輕院長陳克夫的不滿,為文反駁,彼此交互抨擊、開罵,是謂「隔江罵戰」。雙方的罵戰在報章上披露,自然引起港、澳讀者的矚目,蓋「研究」一語,頗有點「踢館」的味道,廣大的社會群眾口耳相傳、盡情渲染,大有不能不以實際行動見真章的趨勢。於是,遂由一些團體出面(主要是康樂體育會),安排雙方會商,擬定了個「打擂臺」的計劃。



吳、陳二人來歷

擂臺賽的當事人,來歷不凡,都是當時港澳國術界的知名人士。吳公儀是北京人,當年53歲,1919年,他年方20,就已出任山東省長屈映光的「武術總教練」;1924年,則任職於張宗昌陣營的「搏擊隊總教官」;其後也在全國知名的上海「精武體育會」教習。吳公儀家傳太極名家楊露禪(民初白羽的武俠小說《偷拳》即敘述他的學武歷程)的內家太極拳,祖父吳全佑、父親吳鑑泉都是楊系嫡傳。他身高5呎4吋,濃眉大眼,身體紮實,留有兩撇小鬍子,是「鑑泉太極社」的負責人。

陳克夫是廣東台山人,當年35歲,身高5呎5吋,曾經學過西洋拳、洪拳及日本柔道。後來從學於「白鶴拳」名家吳肇宗、鄺本夫,1952年,於澳門開創「白鶴健身院」,廣招門徒。白鶴拳屬外家工夫,最富盛名的是一套「鶴形猿步」,相傳是創始者明初西藏喇嘛阿達陀從鶴猿爭鬥中參悟的絕學。清代咸豐年間,白鶴名家昇隆長老於鼎湖山蓮花庵開教,傳下 廣東一脈的白鶴派,在廣東一帶,聲勢頗廣。

在一萬三千多名觀眾屏息靜氣,卻又心情激盪的翹盼下,這場空前絕後的「擂臺合演賽」,終於開鑼了!

比賽原訂六回合,但是,總共不過進行了一又二分之一回合,整個「搏擊」的時間,加起來僅有兩分鐘。第一回合中,吳公儀首先中了一擊,被逼到繩牆;但吳公儀迅速回擊,一個左拳,直擊陳克夫的鼻子,剎那間,血流如注,裁判擊鈴宣布「夠鐘」(時間到)。第二回合,雙方互有斬獲,但臨末吳公儀的一記右拳,又直直擊陳克夫的鼻子,鮮血飆流。裁判立刻中止比賽。

不過兩分鐘的時間,迅起迅結,顯然是不過癮的;但一陣拳光血影,也頗令人觸目驚心,合演草草收場,倒也沒有觀眾抗議。不過,私底下的嘀咕,總是免不了的。最引起嘀咕的,是打擂臺雙方所使用的招數。原本觀眾一心盼望著吳公儀使出看家的太極拳「推手」,而陳克夫則施展著名的「鶴形猿步」,但這兩種功夫似乎派不上用場,陳克夫用的是直來直往的「羅漢拳」,吳公儀則使出手快腳快,看來似是「武當拳」的招式(據太極拳前輩鄭榮光及吳公儀自己所說,他用的確是太極拳,並都引了拳經「動急則急應,動緩則緩隨」之語,解釋其「手快腳快」的原因),不但沒能夠讓觀眾眼界大開,反而看起來和普通人一般打架的「廝打」沒甚兩樣。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韓門武集功夫學苑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