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毫者,鳥獸於秋天新生之細毛,後多用以比喻極微小之事物。明察者,泛指清楚探知某事物。明察秋毫,即喻細心精明,微乎其微之問題、癥結皆能探知。
「習武」與「明察秋毫」,兩者看似風馬牛不相及,若說「習武」能學得「明察秋毫」豈不太過牽強而流於穿鑿附會,好似「武術」係「萬能之術」。

現今,「武術」往往被認知為屬於才藝之一種,然而所謂才藝何其多元,音樂、繪畫、書法、心算等皆屬之,多如牛毛不勝枚舉。

許多家長為了不讓孩子輸在起跑點上,一股腦地將孩子送去才藝補習班「兼習」數種才藝。

但是如果問起家長們「為什麼」,大多也都是「為了孩子好」、「不能讓孩子輸在起跑點上」這類十分抽象而不知所指為何的理由,(「為了孩子好」這理由就常常引起親子間的問題,尤其在處於叛逆期的青少年身上更能發現此種現象,家長在管教青少年時,常說「爸媽這麼做都是為了你好啊!」,青少年們卻往往不領情,大聲吶喊「什麼叫為我好,你真的知道我想要什麼嗎?」)

為了更能說服孩子接受家長的「好」,似乎就有必要更進一步去探討讓孩子學才藝的理由。以繪畫為例來說,大家都覺得學畫畫很好,好在哪卻又說不太清楚。

如今照相技術日新又新,繪畫似乎應無與其對抗之籌碼(假定繪畫是為了畫的逼真),那為什麼還是有許多人對繪畫樂此不疲呢?其中有一非常決定性之因素,即是「觀察」。



繪畫有多種形式之訓練,其中一項重要且廣為人知的就是素描,素描的訓練就很著重在「觀察」。要將人或物寫實地在紙張上重現,有一非常重要之先決要件即是「看到」。所謂「看到」,是指「明察秋毫」地看到,例如能清楚「看到」物體的光影變化,影子朝向哪裡、形狀如何、明暗程度等。要能畫得像,雙眼就要先具備如同相機鏡頭的功能,不漏一絲一毫地將所有景象「抓住」。

「習武」,同樣也要「明察秋毫」。小韓老師表示曾經反覆地看祖父韓慶堂演武的影片,甚而後來夢見祖父(註1)。

韓門孟憲明老師也曾叮囑小韓老師:「千萬不要只用嘴巴教,武術這玩意兒我帶著你練你都不見得學得會了,何況只用嘴巴教。(註2)」孟老師叮嚀小韓老師教學時務必示範,其用意想必是在提供學生更多得以「觀察」之機會。


既然「習武」有助於「明察秋毫」之養成。那麼另一問題油然而生,即是「看得那麼清楚可以幹麽呢?」

要回答這個問題前,得先說說現代人的匆忙生活,生活節奏步調太快、資訊爆炸。是以時間緊迫,資訊太多參雜「有用」與「無用」的,人們被迫從中辨別出「有用」的。正是因為這樣的逼迫,使得現代人的生活思維容易流於狹隘,不自覺地鑽牛角尖,伴隨而來的就是化不開的沉重壓力。然而,如果能更全面地「明察秋毫」,換個角度想一想,如此「化不開的沉重壓力」隨即搖身一變為「綿綿不絕的莫大助力」,進而能有更多動力去完成更多事情,豐富生命。



從而,「習武」所學得之「明察秋毫」想必不亞於孫行者之「火眼金睛」!自然科學的操作,其中很重要的先行程序就是「觀察」,如果孩子能「明察秋毫」,想必對於孩子各方面的學習都會有莫大的幫助!

韓門教學理念的實踐上,體現在讓孩子輪流在其他孩子前演練,老師再從旁協助詢問其他孩子剛剛的演練有什麼問題,讓其他孩子能「明察」演練者的問題,進而學習善意地指出甚至批判演練者的問題。更讓演練者學習勇於接受批評。

-------
(註1) 訪談影片「韓門武藝論薪傳」
(註2) 孟憲明老師演示三路炮拳與連步拳~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韓門武集功夫學苑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