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訪人:徐紀
松田隆治 訪問
大柳勝 筆記
日本〈武術〉刊載

這次很難得有機會和十年前也曾屢訪台灣的松田隆智師兄,一起採訪僑居舊金山的徐紀老師,共同研討中國功夫。松田師兄大約已有三年,而我已有五年未與徐師見面了。我們的會晤一共兩天,在熱誠及幽默的氣氛之下進行。談話的地點是一家中國式的茶館,卻有著日本式的榻榻米房間。當談到:蓄勁要象這樣……發勁是那樣……所謂的纏絲勁是……徐師一方面說明,一方面示範。在演示八極拳時,從坐姿飛騰一公尺遠,這是多麼精練的動作呀!



這次晤談的內容,因為松田師兄提出應以年青人容易瞭解的為範圍,於是決定介紹一些有關發勁的基本常識。然而在談話進展中,越談越涉及專門性的東西,這對於正在修練中的我,真是一項大收穫。同時也一定對日本修練中國功夫的同志之士們,有所助益。

壹、什麼是勁?

在日本很少用勁字,是個比較陌生的字眼兒。但是在中國則時常用勁字;有時和力字同義。譬如說「用點力吧」!也可以說成「用點勁吧」!「用力」、「用勁」,在日常生活中是同義的。但在武術用語中,力與勁是全然不同的。力是自然的,是先天本有的;而勁是人為的,是後天學習的。力是未經武術訓練的;勁是必經武術訓練的。力是可持續的,也就是可以繼續不斷地使用一段時間;勁則是瞬間的。力所施加的範圍較大;勁則較小,幾乎集聚一點。力較具普遍性;勁則富於獨自性與特殊性。力的速度較慢;勁則較快。至於殺傷、摧毀的能力,力較小;勁較大。力是用來
推動對方、或支撐自己的;勁則是一逕向目標穿刺、浸透似地投射過去。



貳、纏絲勁才是真正的功夫勁!

上面已經概括的區別了力與勁的不同,而所謂的勁,也有若干的種類,修習功夫時,要從那種勁入門呢?分述於後:

若欲一言以蔽之,則「功夫的勁就是纏絲勁」。學習功夫的人,首先應該體認:功夫之勁,實以纏絲為根基。如說中國武術中的勁就是纏絲勁,也不為過。纏絲勁的運動是一種畫弧、畫圈的圓形運動,連續而不斷。無開始,亦無終點。往也是復,復也是往。這就是所謂纏絲勁的特徵。

中國古代有一句話:「男耕女織」。意思是:男的耕耘,女的織布。而養蠶結繭,由繭抽絲,是每個人自小孩的時光起,每天都看慣的生活技能。這項取絲的纏繞動作,中國人稱為纏絲。於是,就以這人人易知易見的纏絲動作,來稱呼功夫的勁──纏絲勁。

下面,我們先談一些基本的原理:例如我放一個目標在這裡用拳去打擊,則從出拳之處,到目標的距離愈大,其威力必亦愈大,這是因為其工作的距離愈大,加速度也可以愈大的緣故。第二,如我們向目標用掌往下劈,單用手掌部位,用肘部以上部位,用肩以上部位,及運用腰部以上全體之時,何者最有威力?則當然半徑愈大的威力亦愈大。換言之:劈掌時下劈的距離愈長,勁也就愈大。



如果我們用手當作勁道投射器,則在我們的身體上,能產生最長做工距離的動作發起點,應該是腿。



在此再檢討一下:

自「A」及「B」兩點,分別向「C」劃線,在同一距離7.5公分間,A向C劃直線,則是最短的距離。自B劃迴旋線到C點,其線長立刻增為15公分、或更長。依此原理,把螺旋形線套入我們身體的動作時,其發勁的距離也就增長,而威力亦隨之增大。換言之:最合理想的發勁動作,就是我們身體任何部分於運行時皆應進行旋轉。而這,也就是功夫上所稱的纏絲勁。



參、「纏絲勁」何以是最高的勁?

現在讓我們談一談,為何纏絲勁是最重要、最高、最好的勁?這因為纏絲勁具有下列諸優點:第一,上面已述,因可增長距離,所以威力無比。又因為較易加速,故能產生速度的變化。

第二,方向自由;靈活而富於變化。這就是所謂力的誘導、及方位運用的長處。其他類型的勁力,在防禦時大多是設法閃開、或擋掉攻擊。而纏絲勁不但能避開攻擊,更能不必間隔、或中止前一防禦動作而即從事反擊。這時的勁,根本不致於變弱,還能自然地、很容易地變化。而一般直進而單一的勁,則常發生方向轉換的困難。勉強行之,則勁力減小,亦不自然,變成僵硬的動作。

第三,纏絲勁的用途是多方面的、多目標的,也就是最富於變化的。

第四,由殺傷力來說,因為旋轉的動作,所以穿透力強,如來福槍彈道。

第五,勁道有階段程度之別,訓練可以循序漸進。

第六,可自由自在的控制、及調節由發起至對象的距離。我們和敵人戰鬥之時,與打擊靜態標的物,是全然不同的。對方始終不停地在變換著,我們測好距離想攻擊,對方瞬間又變化了。有時接近,也有時突然遠離。因此;在打擊變化不停的對象時,纏絲勁是很適合的,因為它可以因應情況以發拳,而仍不破壞初期的動作意圖、或成為不自然無效果的結束動作。

第七,這勁完全可由訓練獲得。無體格上的限制,亦無性別的限制。具有無限範圍,任人自由發揮,愈接受訓練,則其勁亦愈發強勁。

第八,一旦達到了某個程度就不容易因時間長久而自然消失。雖然隨著年齡的增長,會有所消退,但不至於到了某一年歲後就完全消失,不能操作。




肆、學習纏絲勁時,何以不能參用其他的勁?

下面我們談一談,實際學習纏絲勁時,應注意的事項及概念問題。首先,人的動作有生來就會的自然動作,與後天經過學習獲得的學習動作。前者為先天的,如哭泣、吃奶、排泄、揮手、踢腳、嘻笑、嚷叫等等,都是嬰兒本能的行為。那麼學習動作是指什麼呢?

在生活方面,則有用餐,刷牙、洗臉等等。在運動方面,如擲球、揮棒等等。在工作方面,則有司機的開車技術,打字員打字的技術,理髮師用剪刀的技術等等。

在藝術方面:如拉胡琴、彈鋼琴等等。當然,從武術訓練而來的也有。如東洋的武術動作,西洋的武術動作。這些全都是後天學習的動作。對於這些由先天自然的動作,加上後天學習形成的動作,我們稱之為既有的動作。換言之,也就是所謂的習慣。而這些既有的動作習慣在學習功夫時,我們是不需要的。因為,這些既有的習慣動作,會帶給功夫學習者壞的影響,而並無助益。

因此,學習纏絲勁時,實有必要回到如嬰兒時期的狀態,重新學習純淨的功夫動作。只有功夫的動作,才是必要的,其他全然不必。當我們開始學習功夫時,這些既有的習慣動作,是否能夠忘記、丟棄?常常是一個大問題。

如果能夠忘記,學習功夫是很單純的一件事。所學習的動作也最精粹。如果無法忘記既有動作,則只能學到不純粹的、不完全的動作。我們真個以回到嬰兒期的方式來學習功夫,也常會產生一些疑問。

第一:「為何力量逐漸消退呢」?「學習前,我的拳非常有力,學習功夫已經有三、四個月了,力量為何反而消退呢」?要知道現階段是在拋棄既有動作,而開始學習功夫,也就是所謂的「換勁」。舊的已去,新的尚未練成,當然會覺得軟弱無力。但是,如此逐步練去,則在將來,其發勁的能力,必然是成就卓越的。

第二:和其他武術的比較,譬如有兩位青年人,他們的體格、體力等等條件都一樣。A君自18歲開始學習空手道,B君學了功夫。不到半年,A君力量增強,腳踢得很高,拳也打得有力氣。但B君反而力量逐漸的消退,真是怪事!其原因,已如上述之第一問題,而值得考慮的是:年輕時誰是誰非,未易論斷。到了三、四十歲時,A君隨著年歲的增長,到達了體力的極限。拳、腳的力量不免消退。另一方面,B君則逐步前進,比較不受年齡的影響,功力繼續在不斷地增進著。

第三:這問題和前二者有連帶關係,就是時間上頭的計較。如果想要練成相當水準的功夫,可能需要學習其他武術的兩、三倍的時間。這是因為我們必須先返回嬰兒時期,而從頭學習,重新做人,再度出發的緣故。功夫,是無法速成的。

伍、無法返回嬰兒狀態的情形與缺點!

下面介紹無法返回嬰兒情形的三個狀態、及其缺點:第一:修習東、西洋武術的程度已深,無法脫離,也就是無法拋棄已習得的技術和力量。如此,則無法發揮純正功夫的勁道──纏絲勁。如果想以既學的武術為基本,從而修練成純正的纏絲勁,實不可能。在精細的高級動作上,必定將受阻撓,境界有限。

第二:無法忘卻既有的習慣動作,想把它運用在功夫上的問題。譬如,從前我們「武壇」有一位做木工的學生,他所有的用力動作,都習慣性地太過往下使力。比如,在練習螳螂拳法中的「蹦步拳」時,不用力的話,他做得很準確。一旦用力,則所有的動作都太往下方操作。如欲改正其角度,則他又無法用得上力,無法發揮了。這就是在接受功夫訓練時,無法忘卻工作上的習慣動作的例子,而使得一個功夫的學習者,無法進步。

第三:功夫再加上他種功夫的不良形態。中國各門各派的功夫,都有他們的特色。如果徹底修完某種、或某派的功夫之後,再學習他種功夫,是無礙的。但在修習中途,改練或參練其他功夫的話,就一定會妨礙,並影響將來的進步。譬如:太極拳與螳螂拳的動作、用法、發勁,都不一樣,其風格也很不相同。

因此,如果同時修練兩種拳法時,必然互相干擾,落個不盡完好的結果,而無法練成純正的功夫。我們喜愛功夫,就應該及早察覺自己的缺點,有否上述諸種情形,儘快返回嬰兒期,努力的去修練。如是,才能有光輝的進步,與遠大的將來。無疑的,這是我們祖先在幾千年歷史中實踐體驗得來的寶貴經驗。我們再三強調:必須返回到嬰兒狀態來學習。而學習時,只宜使用一種方法來練習用勁──也就是纏絲勁。這就有如在學校上課的黑板上,我們想要寫字。如果上節授課後留在板上的字體沒有擦清爽,則我們寫上去的字,就無法清晰看懂,其道理是一樣的。

那麼,先天自然的動作,加上功夫的訓練時,這種功夫是否就是純正的呢!?結論是純正的。為什麼?說明如後:人的先天自然動作,是全身一致的。正如中國功夫中所說:「一動無有不動」。就是一旦身體做動作時,自始至終,全身都在動的意思。相反的,後天的學習動作,是身體各部,分別獨立地動;一動只有一處在動。我們看見嬰兒如何去揮動手臂,在高興的時候,他們連帶著全身地揮手。小孩在吃飯時,是將全身靠近要想吃的東西來吃的。大人則不同,大人只動用手指、手腕來拿筷子,及移動些許手臂,大致上只用肩前部位,就可以吃上飯了。是故,全身一致的嬰兒動作,是有助於修習纏絲勁的,問題是在如何除去後天習得的分離動作罷了。






陸、沒有學到纏絲勁,便沒有學到中國功夫!

學習功夫有兩個重要問題,一個是發勁的方法,另一個是攻防的技術。這兩個問題並非各自獨立,而是互相影響,不可分離的東西。如發勁的方法準確,出拳有力,但若不知道攻防技術,不論用上如何強大的勁,也無法擊倒對手。相反地,只知道攻防技術,而不知發勁的方法時,則不論打到對方幾十次、幾百次,而無法把對方打倒,同樣是沒有意義的。兩者在學習中必須亦步亦趨,相互扶持,一同前進。中國功夫之所以有很多圓弧形的動作,在技術上來說其原因為:受發勁方法的影響。也就是受纏絲勁的影響,我們試去看太極拳及八卦掌就知道了。

此地,試以槍法來作一說明吧。在這世界上,不但中國有槍,外國也有很多種槍。如非洲、馬賽族投擲用的槍。歐洲、日本也都有戳刺作戰用的槍。但在中國功夫的觀點來說,他們用的,不是槍了。因為我們從技術上、及用勁的方法來分析的話,雖然他們的兵器是槍,但事實上,用的技與勁則接近棍法。如果槍法中少有劃圈劃弧的動作,也就是纏絲勁。這在中國功夫的分類標準來說,已經不算是良好的槍法了。




中國武術中為何「槍為百兵之王」呢?那也是因為圈──纏絲勁的原故。當然其他中國兵器也有圈的動作,但沒有像槍法這麼重視。由此一例觀之,動作中若沒有纏絲勁的動作,可以說那就不是中國功夫,因為這乃是中國功夫的靈魂所在。就如同你如果想成為中國人,無論你外觀改變多大,若無中國人的氣概、及靈魂的話,那是無法改變成功為中國人的。

柒、發勁的種類與方法

因為知識有限,我無法一一列舉各門各派的發勁方法,總括言之,各門各派皆有他的特徵、重點、長處,我們無法斷言哪一派好,哪一派不好。常被使用的「勁」則無非是:第一:「衝勁」是使用在衝捶動作上的。第二:「揣勁」,是向下方發勁的動作。第三:「攢勁」,是向上頂擊的動作。第四:「彈勁」,是彈動的勁。第五:「甩勁」:是揮出或揚起的動作。第六:「抖勁」,是抖動的動作。第七:「劈勁」,是切砍的動作等等。這些都是比較明顯的發勁動作。此外,雖然發勁,而動作並不明顯的,如太極拳的「掤勁」、摔角的「吸勁」,在外觀上很難知道。若去接觸的話,就很容易察覺。




捌、依勁的方向,距離不同而分類

下面來談一談依勁的方向、及距離來區分勁別,則概括言之:「直勁」、「橫勁」、「斜勁」是方向的不同。「長勁」、「中勁」、「短勁」是距離的分類。我們就以前面提過的「衝勁」來說明吧。首先是方向問題:在「衝勁」中的衝捶動作,是向正面擊出的,如太極拳的「掩手捶」。「橫勁」則正如字面上的意思,是向側擊出的,例如太極拳中的「肘底捶」。「斜勁」是正面與側面之間的45度角,中國話常稱之為「隅」,如太極拳的「指擋捶」。當然其他的角度也有,最基本的就是上述三種。同時,我們也順便瞭解一下:改變「勁」的方向,是比較容易做的事情。
接下來,再談距離的不同:在實際打鬥中,不論和對象的間距如何,我們發出的勁,必須擊中對象才行。否則,就沒有任何的意義。因此,不管距離遠近,我們希望都能夠發勁,有效地完成動作的使命。當然,距離愈小,動作愈難施展。因此,我們要如何地練習,是一項重要的問題。




在此,就拿「小八極拳」的一個動作──「托掌」,來說明E9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韓門武集功夫學苑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4)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