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韓慶堂宗師生平彙整
第三節 擂台爭霸之歷程2 by 小韓

【首屆國考名單之探究】:

首屆國考為國術界之盛事,中央國術館為主辦單位,館內所有成員更是全員

出動,或是幫忙或是出賽,韓慶堂為央館首期教授班之成員,因此更是應該

會參加,但我們不解的是何以自參賽名單中不見其名,莫非連預賽都沒過?

亦或是因擔任工作人員以致沒有參賽?但依韓慶堂於之後的杭州打擂非凡成

績來看,若有參加首屆國考,不太可能連預賽都沒過吧?!仔細查看「第一

屆國術國考預試及格名冊」中發現,除了最優等十五名,優等三十七名外,

在中等八十二名中可以發現「韓清堂」三個字,與韓慶堂僅差一字,有趣的

是任何獲勝者名單旁皆有註明籍貫,如中等萬賴聲,籍貫湖北;但在「韓清

堂」的籍貫處是空白的,這麼巧在最優等、優等、中等三等共一百三十四個

人的名單中,僅三人無註明籍貫,「韓清堂」為其中之一;而在首屆國考之

後所興起的一連串武術比賽中,參賽人諸多亦是首屆國考之考生,但再也不

見「韓清堂」之戰績,僅有「韓慶堂」;而韓慶堂有懷錶一隻,上有「力拔

山兮」四字,懷錶為當時比賽常見之獎品,韓慶堂除了參與浙江遊藝經過證

實外,筆者在多年蒐集資料的過程中,亦有聽過懷錶為韓慶堂參與國考所得

之說法,因此,我們可大膽推測「韓清堂」應為「韓慶堂」之誤外,尚需日

後更多旁證來證實之,並盼望讀者前輩們不吝賜教是幸。



以下為首屆國考獲勝名單,收錄於下:

最優等十五人名單:

朱國福、 王雲鵬、 張長義、 馬裕甫、 竇來庚、 朱國禎、 朱國祿、 馬承智、
楊法武、 楊士文、 顧汝章、 張英振、 王成章、 張維通、 胡炯

優等三十七人名單:

楊松山、 郭長生、 熊維燕、 劉丕顯、 盧濱、 寇運興、 郭運昌、 汪精武
鮑仁蘭、 馬英圖 、張世德、 李學義 、韓化臣 、郭世詮、 諶祖安、 王德元
劉守銘 、楊宗山、 沃雲興、 佟忠義、 張文發、 李仙五、 李連仲、 兵奇吾
馬華甫、 姚啟雙、 李匯亭、 胡鳳山、 李連恒、 康得灝、 馬成鑫、 劉占斌
武鎮庫、 向武、 吳桐、 李慶蘭、 包剛

中 等 八 十 二 人 名 單:

孫玉山、王林祥、王少周、 盧肯為、 馮致光、 王國恩、 梁天桂、 張桐江
馬富雲、 王秉瑞、 郭祥明、 鄭汝平、 楊萬清、 孫信、 徐中傑、 楊恩照
李同著、 郝樹桐、 林寶山、 翟國昌、 李好學、 蔡大猷、 劉玉書、 李廷斌
方文卿、 董恩慶、 蔡鳳起、 丁永榮、 鄭俠、 王執中、 王琴南、 萬賴聲
奚誠甫、 吳仲箎、 劉永祥、 陳富有、 王維翰、 王斌、蕭聘之、張文標
汪景惠、 張長信、 高瑞銓、 趙國起、 楊蘭生、 周金德、 王少華、 陳寶璋
費大根、 李林森、 吳體胖、 張少和、 吳欽霖、 金恆銘、 蓋玉山、 石玉璽
白文英、 陳天和、 吳少懷、 僧煥然、 彭超、 吳保成、 楊光南、 馬慶祥
于金來、 宋標、張白熙、胡桂山、 梁占魁、 曹慶丰、 余國棟、 林志遠
柳印虎、 張東海、 韓永信、 韓清堂、 汪占鱉、 徐仁傑、 馬來光、 劉雙桂
馬掄甫、 孫玉明


通過預賽之及格名單:

劉宗俊、王毅夫、 馬永勝、 李欽聖、 于振聲、 李林森、 安定邦、 葛性如
甘金泉、 郭廣仁、 馬暢權、 孫衡山、 王忠瑛、 王坤甲、 李凌霄、 楊承圃
劉景春、 周昌言、 孟爾鴻、 鄭宣哲、 馮炳雲、 馬金彪、 吳圖南、 趙鑫洲
王健仙、 陳天民、 孫友亭、 李和、 蔣尚武、 郭昌運、 楊遠、 吳挂馥
米和卿、 李萬悅、 韓占鱉、 吳士光、 孫國屏、 周兆熊、 陳恢生、 陸文榮
許道及、 徐樹樁、 李同興、 董樹棠、 羅雲章、 盧慈球、 艾鳳岐、 宋忠達
胡維昆、 徐保林、 劉鶴亭、 鄭世恆、 張金蓉、 倪鳴鸞、 鄭譽金、 陳桂生
蔡連貴、 周景海、 袁偉、 雷謙、 賈鳳鳴、 陳敬成、 楊士德、 朱貞祥
宋長喜、 趙榮林、 趙連奎、 、趙雄萬、 章殿卿、 饒仁、 潘世晃 、徐文炳
曹晏海、 金昂、 金毅、 劉國光、 陳鐵幹、 羅德傑、 張寶豐、 張俊卿
何國棟、 趙振辰、 張鴻基、 郁文彩、 王化成、 劉鴻慶、 潘嗣清、 沈揚德
蔣矯、 周樹成、 陳亮勳、 于德元、 田長泰、 張子和、 許屏、 何福生
張本源、 劉振遠、 史玉娥、 松華、 潘孝徳、 李振元、 張鵬飛、 金鼎
劉武光、 趙恩華、 馬庭樞、 李烈武、 潘伯銘、 馮振標、 田占奎、 張殿華
盧書魁、 李季冬、 丁德元、 郭成堯、 陳國詮、 王庭釗、 高鳳嶺、 劉英華
謝青、 江寧 、傅振松、 何國樑、 江文玉、 馬芳候、 楊輔臣、 唐選
周海泉、 羅鴻章、 鄭思安、 宋毅然、 吳長庚、 李長清、 史克讓、 李玉
左振英、 李永松、 張金銓、 王亮 、鄭洪基、 李英俠、 嵇家鈺、 陳鵬
耿德海、 朱代理、 曹駿一 馬漢章、 胡衡、 何振明、 吳志鴻、 李桐英
孟憲忠 、陳敬丞、 任勝喜、 陸傅瑲、 傅夢生、 傅猛越、 孟慶春、 陳子正
徐寶林、 藍譽、 楊延芳 楊林山、 閻九德、 張子臣、 張連魁 、趙永林
張榮根、 張芝臣、 朱點、 尹成章、 趙建辰、 謝醒獅、 趙子羽、 侯俊傑
盧旻孚、 馬元、 龔智聰、 支懋年、 王豐、 林淦、 王及泰、 甘及泰
傅安瀾、 吳紹基 、羅鎮暄、 李明福、 方秉瑞、 王琳、 李玉奎、 閔子標
李靜、 張連舉、 朱忠亮、 陸文德、 潘文源、 傅振嵩、 汪起台

從上述名單中可以發現諸多名家在該次比賽中失意,成績不竟理想,規則與記

分方式為此次考試爭議所在,如萬賴聲於其諸多著作及晚年受訪中,皆提及他

當初國考僅打一場,事後由於評審認為該場太過精采而給予中等獎之等級;在

此不評論萬老前輩功夫如何優秀,單純就技擊比賽而論,一個三四百人所參與

的比賽,豈可僅比個一場既給予等級?有此可知此次國考評分方式太過主觀,

有失公平性。而諸多好手皆因比賽首創而對比賽持保留實力狀態,因此亦有部

分通過預賽之人員不知為何?於正式比試當天沒有前來參加,或許是因為比賽

首創而對規則陌生而心生畏懼或是先探究竟,待瞭解模式後下屆國考再試,以

上雖純屬推測,但卻也不無可能。


據「中央國術館史」記載,該場考試最終原有十七名入圍最優等,但由於馮玉

祥將軍僅準備十五份獎品,十七人無法分配,因此張之江館長便出面向入圍最

優等的郭長生與楊松山兩位央館代表協調,館長向兩位先生說明此次考試以選

拔人才充實央館為主,兩位已是央館教習,盼能退居優等,郭楊二人在聽完館

長說明後皆欣然同意,此等胸懷令後世武林值得效法。而此次考試因是初創,

其所建立之規則制度亦成為了後面幾年所掀起之各比賽參考與修改的依據。


在首屆國考結束後,各方國術館逐一林立,由於求才孔急,因此中央國術館

在秋初時做一首期班結訓鑑定,韓慶堂於該次考試名列第一,「中央國術館

第一期第一名畢業」之說法便是由此而來,當時諸多畢業生被聘至江蘇國術

館任教,而韓慶堂則選擇留任中央國術館擔任教習,由於期間仍舊用功不懈,

因此很快地便升上了一等教習。(待續)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韓門武集功夫學苑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