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登鸛雀樓的重點在長拳重要動作:仆步穿掌與掄臂手,

目的在訓練幼兒肢體協調與進入正規武術動作做準備,

其實從春曉,楓橋夜泊,登鸛雀樓這些在唐詩拳法教材的編排中,

可以找到一個共通的規律,就是很多動作是根據字面上的意思與字本身的諧音去做設計,

讓幼兒在學習過程中可聯想幫助記憶,這概念從中央國術館的"滿江紅拳"便是如此設計的,

唯一不同的是,滿江紅拳最初的設計是用來振奮館內學員民族之心的,因此為"表演套路",

而非"訓練套路",在國術訓練法中,訓練套路必須要有效的幫助學生達到功體功架建構與築基,

如同作文寫作,風格統一是非常重要的,試想一篇文章中每一句都是不同的文體,一下散文寫法,

一下古文寫法,一下新詩寫法的,整篇文章看下來似乎會變得非常可怕,通常在正規的教學訓練下,

應該是不會寫出這樣的文章的吧~


如此說來,滿江紅拳豈不是事而非?其實不然,得往最初他的編創源由去探討,

滿江紅拳最初是中央國術館為了復興民族,推展國術救國所編創的拳法,

拳法編完後是推展到各地方中小學去當早上的健康操演練為目的,

試想當時抗戰的時期,各地方學校一早全校便打著振奮民族的拳法並吟唱著古曲"滿江紅",

氣勢是多麼磅礡啊!學校學生不一定是練國術的,卻因為這套拳法增添了不少抵抗外族的

民族意識,到了今日,國術成了少數人學的運動,而這套拳卻成了近代歷史上的最有名的

一套愛國拳法,若有機會進入校園推展國術,豈有不介紹這套拳歷史上意義的道理?




儘管如此,我們必須也得承認,傳統武術並非僅是肢體動作的排列組合與記憶的堆疊,

任何一派都有其重要的訓練法在,若要往深度修練,就必須尋求正法按部就班的學習,

小韓最初所編創的唐詩拳法亦是如此,

最初小韓從事教幼兒武術的時候,有感傳統套路的動作都對幼兒都太過冗長,

因此仿效五步拳的長度概念,先於2003年時編出了"四象拳",編寫出了創意口訣,

如馬步:兩腳腳尖朝前面,抬頭挺胸眼看前,伸出兩手在眼前,屁股下坐頂頭懸.

弓步:前腳彎彎後腳直,拳頭眼睛看天上;腰部旋轉背伸展,腳踏實地意放長.

馬步架打:眼睛看拳頭,手掌保護頭,屁股向下坐,好像坐石頭.




之後又於2006年開始前後編出了一系列的唐詩拳法,雖為新編套路,動作卻不失傳統本質,

唐詩拳法的目的是讓幼兒可從動作較為少的套路中掌握武術要領,進而往正規武術套路中

學習,由於是為了讓幼兒能依此成長,因此動作編排上,小韓堅持以長拳為架構,開發幼兒肢體協調,

並灌輸幼兒正確的武術觀念,盼台灣能因此多一位對傳統武術有所認識的小朋友,

將來一起為傳統文化之推展發揚下去,如此小韓無愧祖先矣!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韓門武集功夫學苑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